寧夏固原市的2300名師生徒步108里祭奠先烈的消息引發了廣泛關注。
徒步百里祭英烈,既是一項隆重的紀念活動,也是一次意義深遠的教育活動。在中國,向英烈致敬、緬懷先烈是我們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。而徒步百里,更是一種挑戰自我的方式,讓年輕的學生們在鍛煉身體的同時,也錘煉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不屈的精神。
石琪慧 設計
這一活動不僅是對革命先烈的深切緬懷,更是一堂生動的“行走的思政課”,讓學生們在磨煉意志的同時,接受了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,在慎終追遠中堅定信念,砥礪前行。
“行走的思政課”浸潤人心,產生強大感召力。
從1995年起,固原市的師生們便開始了這場特殊的征程。幾十年來,無論風雨如何,他們從未間斷。每年清明前夕,學生們都會趁著夜色集結,踏上108里的征途。在這個過程中,他們迎雨雪、走泥濘,跌倒了重新站起,受傷了相互攙扶。這不僅是對體力的考驗,更是對意志的磨煉。當他們最終抵達烈士陵園,站在莊嚴肅穆的墓碑前,那段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仿佛就在眼前,先烈們的英勇事跡和崇高精神深深震撼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。
“行走的思政課”是最寶貴的教育資源。
在這趟行程中,學生們所經歷的一切都成為珍貴的教育資源。行走在路上,他們體會到了堅持的力量,懂得了面對困難時應有的態度;抵達陵園后,聆聽先烈們的故事,他們深刻理解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,明白了自己肩負的責任與使命。這種沉浸式的體驗,將思政教育從書本上的文字轉化為真實可感的經歷,讓學生們在心靈的觸動中,真正領悟到了愛國主義、集體主義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。
“徒步百里祭英烈”活動還產生了強大的社會輻射效應。
最初,這一活動只是固原兩所學校的行動,如今已帶動寧夏多所學校和社會團體參與其中。這種影響力的不斷擴大,不僅體現了活動本身的價值,也反映出社會對紅色教育的高度認可和積極響應。每一次的徒步祭奠,都像是一顆紅色種子,在學生和社會各界人士心中種下了愛國的情懷,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革命歷史,傳承紅色基因。
從教育的角度來看,這堂“行走的思政課”是對傳統思政教育的創新與突破。
它打破了課堂的局限,將思政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,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和成長。同時,學校還以“大思政”的視野,將活動課程化,各學科協同參與,讓思政教育變得更加豐富多彩、生動有趣。
另外,學校與博物館、紀念館等建立合作機制,打造“場館里的思政課”,更是形成了學校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協同育人的良好格局,使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得到了極大提升。
我們還應看到,這樣的活動對于學生的成長和未來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。
在這個過程中,學生們不僅鍛煉了身體,更錘煉了堅韌不拔的毅力和頑強不屈的精神。這些品質將伴隨他們一生,成為他們面對困難和挑戰時的強大精神支柱。
同時,對先烈的緬懷和對歷史的銘記,也將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,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、人生觀和價值觀,激勵他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。
上好“行走思政課”,在慎終追遠中砥礪前行。天地英雄氣,千秋尚凜然。在新時代背景下,我們需要更多這樣有意義的活動,讓紅色基因融入青少年的血脈,讓革命精神在傳承中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芒。上好“行走的思政課”,就是要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感悟,在感悟中成長,在慎終追遠中汲取奮進的力量,勇擔時代賦予的重任,書寫屬于他們的壯麗篇章。(寧夏新聞網特約網評員 李紅軍)